首台商用设备落地芬兰寒地,日企以“现实解”突围氢能竞赛
日本旭化成公司正在将其主力氢气技术——碱性水电解系统“Aqualyzer™-C³”推向欧洲市场。该系统已获得芬兰中部城市于韦斯屈莱(Jyväskylä)的正式商用订单,并计划于2025年底完成安装,2026年上半年开始全面运行。这是旭化成首次将该系统用于商用场景,也是其氢能事业迈入“实装验证”后的重大节点。
此次项目由于韦斯屈莱市与丰田汽车集团联合设立的Cefmof基金会主导,旨在通过氢燃料电池车(FCV)的实用化推动地区脱碳转型。旭化成的模块化1兆瓦装置将被安装在芬兰首座商用加氢站的毗邻区域,成为该地区“本地制氢、本地使用”闭环生态的重要组成。
商用部署选在“寒地” 意图深远
此次部署的最大看点,在于装置即将被引入的地区——芬兰中部,属于典型的寒带气候。传统水电解设备在低温环境下运行存在诸多挑战,涉及加热系统、防冻对策、控制响应等方面。旭化成凭借在氯碱事业中积累超过40年的水电解技术,在该装置中优化了耐寒设计,并提供“从设备安装到运维服务”的一体化支持体系。
公司执行董事竹田健二表示,“此次项目不仅是设备出口,更是验证我们在欧洲寒带环境中技术可靠性与服务响应能力的关键一步。”
全球电解槽争霸战,日本企业如何应对?
目前全球水电解设备技术主要分为三种路线:
旭化成主推的AWE路线,尽管在欧美资本市场“热度不及PEM”,但在批量部署、长期运营成本、设备寿命方面具备现实优势。特别是在寒冷地带,其对极端气候的适应性更强,适合以中小型项目快速复制模式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或区域城市。
与此同时,欧美企业则集中火力在开发100兆瓦级以上的超大型绿氢项目。例如挪威的NEL公司已参与多个欧盟支持的千兆瓦(GW)级项目。面对这种“量级之争”,旭化成若想破局,必须通过扎实的项目实绩与可复制的工程能力赢得市场信任。
欧盟绘制氢能蓝图,日本或成“关键设备商”
芬兰之所以在寒冷地带积极推动氢能,背后是整个欧盟的能源战略导向。根据欧盟《氢能战略》,到2030年要实现年产1000万吨绿氢,作为可再生能源“储能—转运—再利用”的中枢载体。
相比之下,日本虽具备领先的氢气核心技术(燃料电池、电解系统),但在政府主导项目规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等方面明显落后。这也是为什么旭化成等日企选择以欧洲为优先扩张市场的原因。在欧盟补贴和示范项目驱动下,更容易形成“实装—宣传—再扩张”的商业闭环。
中国的氢能热潮:量大、但质量参差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氢能产业也发展迅速,但呈现出与欧日不同的发展路径
截至2023年底,中国约有1.2万辆FCV商用车,远超日本
加氢站数量超过300座,位列全球第一
然而,当前中国氢气的八成以上来自化石燃料副产氢(“灰氢”)
绿氢占比尚不足2%,制氢环节的脱碳水平有待提升
但地方政府补贴、示范区设立(如广东佛山、山东潍坊、上海嘉定)持续加码,整体产业链正在“从数量向质量”迈进。